比價前先搞懂!3分鐘帶你讀懂拍片報價單

比價前先搞懂!3分鐘帶你讀懂報價單

 

很多人在收到影像製作報價單的時候,第一反應是
「嗯…好像沒幾行啊,為什麼總價那麼高?」
然後開始比價,結果每家報的金額都不太一樣,看起來差不多的內容,為什麼有的便宜一半、有的貴兩倍?

 

其實,報價單就像是影片的藍圖,
裡面藏著很多決定成品質感和流程順不順的細節,
差別都在那些你沒特別注意的小字裡,
但以上都在現在普及化報價單後往往有更多細項分類,
請繼續看下去。

 

拍片的花費大致可以分成三大區塊:

・前期規劃

中期拍攝

後期製作

有些報價單看似簡單,直接寫「企劃+拍攝+後製」,
但其實裡面可能包含腳本、分鏡、導演、器材、人力、場租、美術設計、剪接、調色、配樂、版本授權…每一項都需要時間和專業。

 

舉例來說,同樣是「攝影機」,有人用單眼簡易拍,有人用電影級 RED 或 ARRI,光這個就能拉出天差地遠的價格和畫面質感。

 

還有「人力配置」也是關鍵,
一支看似簡單的企業影片,背後可能需要導演、攝影師、燈光師、收音師、製片助理,甚至還要美術或造型師。

 


如果報價單沒拆細,表面便宜,但現場你會發現只有一個攝影師扛全部。
反過來,詳細拆解的報價可能看起來貴,但其實是讓每個環節都到位、保障最終成果。

 

所以在比價之前,先搞懂自己要的是什麼:
是社群短影音的快速產出,還是品牌形象片要耐看三年?
需求不同,報價的邏輯和價值也完全不同。
重點不是挑最便宜的,而是選最符合需求、讓預算花在對的地方的方案。

 

下次再拿到影像製作報價單,不用再霧煞煞,把裡面的細項對照看看,
有沒有包含前置企劃與其他製作時會需要的相關人事成本?人力完整度?後期服務到哪裡?
當你能看懂這些,才不會掉進「報價表面便宜、最後補錢補到心累」的陷阱。

 

TOP